High Efficient Plant Landscape Design and Practice—Case Study of th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High Efficient Plant Landscape Design in South China
肖潔舒 徐艷 王予婧
XIAO Jie-shu XU Yan WANG Yu-jing
摘要:以華南地區人居環境適用的觀賞植物篩選及高功效綠化配置技術研究成果為科學依據,把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到植物景觀工程設計上,在市政公園、居住小區、城市道路、政府辦公環境等項目中進行高功效植物配置的實踐,為華南地區建設高功效生態綠地作了有益的嘗試,為植物景觀設計提供了另一種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園林植物;植物景觀;生態效益
文章編號:1000-6664(2011)08-0000-00
中圖分類號:S 688 文獻標志碼:A
收稿日期:2011-05-25;修回日期:2011-08-02
基金項目: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編號2006BAD07B09)資助
Abstract: The paper applie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evaluation of ornament plants suitable for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in South China and high efficient greening arrangement technique into plant landscape engineering designing for city parks, residential areas, urban roads and governmental office environment, which makes a useful trial in building high efficient ecological green space in South China and brings forward a new approach for plant landscape designing.
Keyword: landscape plants; plant landscape; ecological benefit
隨著人們對環境質量的重視,植物景觀亦扮演著愈加重要的角色,如何充分發揮綠地的生態效益、創造怡人生態環境受到了人們更多的關注,此方面的研究逐步從定性向定量、從模糊向精確推進。綠地生態效益主要表現在水土保持、固碳釋氧、降溫增濕、抑菌保健、凈化空氣、滯塵降噪等方面,而綠量是衡量不同綠地生態效益的實質性重要參數,影響綠量的因素與植物選擇,植物群落搭配、植物空間布局形式等有關[1]。高功效的植物景觀不僅生態效益好,且對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均有調節作用,華南地區人居環境適用的觀賞植物篩選及高功效綠化配置技術研究為植物景觀設計與實踐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1 華南地區高功效園林植物調查及綠化配置原則
高功效植物的內涵是綜合生態效益高(釋氧固碳能力、殺菌能力、滯塵能力、產生負氧離子能力、吸收有害氣體能力等),對人身心健康有益的景觀效果好的園林植物,是通過對植物進行量化的生態效益評價、植物對人體身心健康影響評價以及觀賞性狀評價篩選出來的園林植物。
1.1.植物的選擇
1.1.1有保健功效的園林植物。
許多植物能揮發出抗菌和抗病毒作用的物質,這些物質釋放到空氣中,進而通過人的呼吸系統或皮膚毛孔進入人體,起到防病、強身、益壽的作用,這些植物通稱為保健型植物。適于華南地區人居環境生態建設,對人體有保健功效的常用嗅覺型保健植物有:白蘭(Michelia alba)、香樟(Cinnamomuu camphora)、水翁(Cleistocalyx operculata)、楓香(Liquidamba formosana)、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雞蛋花(Plumeria rubra)、鵝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艷山姜(Alpinia zerumbet)等。具明顯揮發性香味的植物主要集中在:木蘭科、蕓香科、桃金娘科、蘭科和樟科等科。這些植物適用于人流比較密集場所,如住宅區、校園、體育場和游戲場等地,具有殺菌抑菌的功效,同時還令人身心舒暢,起著保健作用。
1.1.2綜合效益較高的植物
對123種深圳地區人居環境綠化適生、高功效園林植物的各種生態指標進行比較,結果表明,綜合效益較高的棕櫚科植物主要有: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酒瓶椰子(hyophorbe lagenicaulis)等;針葉樹主要有:羅漢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龍柏(Sabina chinensis)等;闊葉喬木樹種主要有:木棉(Bombax ceiba)、香樟、陰香(Cinnamomum burmanii)、秋楓(Bischofia javanic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小葉榕(F. microcarpa)、大葉榕(F. uirens)、橡膠榕(F. elastic)、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芒果(Mangifera indica)、楊梅(Myrica rubra)等;闊葉灌木主要有:雞蛋花、小葉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夾竹桃(Nerium oleander)、石榴(Punica granatum)、山茶(Camellia japonica)、黃金榕(Ficus microcarpa cv. Golden Leaves)、扶桑(Hibiscus rosa-sinensis)、葉子花(Bougainvillea glabra)、軟枝黃蟬(Allemanda cathrtica)、海桐(Pittosporum tobira)、希美莉(Hamelia patins)等;草本及地被類植物主要有:蜘蛛蘭(Hymenocallis Americana)、花葉良姜(Alpinia zerumbet)、龜背竹(Monstera deliciosa)、合果芋(Syngonium podophyllum)、美人蕉(Canna indica)、蜘蛛抱蛋(Aspidistra elatior)、白鶴芋(Spathiphyllum kochii)等;藤本類植物主要有: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woodiana)、異葉爬墻虎(Parthenocissus.dalzielii)、桂葉老鴉嘴(Thunbergia laurifolia)、辟荔(Ficus pimila)、美麗楨桐(Clerodendrum speciosissinium)等。
1.1.3對人心理生理產生良好調節作用的植物
植物的某些色彩對于人體機能和精神能產生積極的影響和作用,具有良好的康體效益,例如單一的植物花色能使人放松,植物呈現的紫色、綠色、粉色、白色能積極影響人體心理生理,使得情緒輕松穩定,活力增加;藍色能舒緩緊張,調節體溫;綠色促進人的思維運轉加速,減緩脈搏速度;紅、黃色植物令人興奮[2]。
1.2華南地區園林植物群落的構建原則
通過研究,推薦出華南地區3大類型群落配置模式及其應用場所,并提出了群落中各層植物替代可能,使群落搭配具有靈活性。群落配置模式歸納如下:
1.2.1突出生態效益,兼顧美觀與康體的植物群落配置模式
該類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具有多重生態功效:可固碳釋氧、降溫增濕,調節改善小氣候;亦可吸煙滯塵、吸收有害氣體,凈化空氣,提高環境品質。選取生態效益表現優良的植物組成各具側重的生態型植物群落。具體為:
1)光合作用旺盛、具良好固碳釋氧能力的植物群落;
2)綠量大、紙質葉片為主,具良好降溫增濕效能的植物群落;
3)吸煙滯塵、凈化有害氣體的植物群落。
1.2.2突出康體效益,兼顧美觀和生態的群落配置模式
該類植物群落配置模式選取適宜的植物種類進行合理搭配組合,并關注其與周邊環境的融合,盡可能地發揮和提升植物與周邊環境的康體功能。與此同時這些群落也都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和景觀價值。具體為:
1)芳香保健的植物群落;
2)素雅色彩利于身心放松的植物群落;
3)營造高濃度負氧離子環境的植物群落。
1.2.3突出景觀效果,兼顧生態、康體效益的群落配置模式
該類植物群落配置模式以突出嶺南植物造景特色為重點,強調運用嶺南地帶性季風常綠闊葉林中常見鄉土植物、南國具熱帶風情的棕櫚科植物、大花香花觀果植物,以及南亞熱帶地區老莖生花等具有雨林特色的植物等。這些群落突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并兼顧了生態、康體效益。具體為:
1)以棕櫚科植物為主景,散發濃郁南國風情的植物群落;
2)強調亮麗色彩的景觀植物群落;
3)以熱帶觀果植物為特色的植物群落;
4)突出形態對比的景觀植物群落;
5)作背景襯托的植物群落。
2 植物造景實踐
依據對華南地區高功效植物及植物群落的研究成果,在各類型項目中根據各自的立地條件及景觀設計主題,合理選用綜合生態效益較強的植物,用現代植物配置手法,營造生態效益高、有益于健康的、景觀優美的植物群落,達到高功效植物景觀設計的目的。
2.1公園、城市公共空間類型項目。
該類型植物景觀營造較市政道路、居住區環境更需注重植物群落整體的生態效益及康體效益。植物規劃設計中,以地帶性常綠闊葉樹為骨干樹種,形成公園色彩基調,營造大綠量的生態風景林背景,在重要景觀節點及游人使用較多的活動場地,結合景觀設計主題,合理選擇生態效益、康體效益、美景度高的植物種類,營造高功效的植物景觀。
2.1.1深圳蓮花山公園
蓮花山公園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區北端,總用地面積182.53hm2,與中心區市民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隔街相望,屬國家級公園。
1)南大門與改革開放30周年紀念園。
蓮花山公園南大門植物景觀保留原有鮮明的南國風情特色,植物群落構建兼顧景觀與生態效益,營造高綠量植物群落,以棕櫚科植物為主景,突出熱烈南國特色植物群落、強調亮麗色彩景觀植物群落的特點,構建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霸王棕(Bismarckia nobilis)+雞蛋花+旅人蕉(Ravenala madagascariensis)—蘇鐵(Cycas revolute)+七彩馬尾鐵(Cordyline fruticosa‘Tricolor’)+金邊露兜(Pandanus sanderi)+金蟬(Allamanda cathartica)+大王龍船花(Ixora duffii)群落(圖1)。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年紀念園,入口植物景觀除了強調春季開花絢麗效果也注重了康體芳香功能,選用了雞蛋花、黃金香柳(Callistemon×hybridu‘Golden Ball’)作為中下層,其群落結構為:(1)木棉—竹柏(Podocarpus nagi)+雞蛋花—煙火樹(Clerodendrum quadriloculare)—七彩馬尾鐵+花葉良姜+美麗變葉木(Codiaeum variegatum)—金蟬+大王龍船花,(2)高山榕—中葉欖仁(Terminalia muelleri)+魚木(Crateva formosensis)—雞蛋花—黃金香柳+紅車(Syzygium rehderianum)—春羽(Phildendron sellomn)+金蟬—四色櫛竹芋(Ctenanthe oppenheimiana),(圖2)。
2)雨林溪谷、曉風漾日景區。
雨林溪谷景區以熱帶觀果植物群落為主,搭配其他高綠量、高功效群落。觀果群落為:水翁+洋蒲桃(Syzygium samarangense)+樹菠蘿(Artocarpus heterophyllus)+假蘋婆(Sterculia lanceolata)—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毛杜鵑(Rhododendron pulchrum)—狗尾紅(Acalypha hispida)—大葉油草(Axonopus affonis)。此外選擇了降溫增濕能力強的喬木樹種,如尖葉杜英(Elaeocarpus apiculatus)、人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ranum)、海南紅豆(Ormosia pinnata)等,搭配芳香植物,如雞蛋花、梔子花、花葉良姜、姜花,構建改善小氣候的芳香群落:尖葉杜英—雞蛋花+紅刺露兜—黃鳥蕉(Heliconia psittacorum)+花葉良姜—紙莎草(Cyperus papyrus),或水黃皮(Pongamia pinnata)—雞蛋花—梔子花—紙莎草。
曉風漾日景區以觀花植物為特色,營造優美、高功效群落。如湖岸邊棧橋旁群落: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姜花群落(圖3),其中木芙蓉固碳釋氧能力較強,創造良好空氣環境,姜花揮發性的香味及其抑菌的功能,營造出令人身心舒緩又康健的停留觀景環境;高濃度負氧離子環境的群落:落羽杉+池杉(Taxodium ascendens)—大花第倫桃(Dillenia turbinate)+水石榕(Elaeocarpus hainanensis)—梔子+軟枝黃蟬—姜花+風車草(Cyperus alternifoliu)+莎草+再力花(Thalia dealbata)+香蒲(Typha orientalia)+菖蒲(Acorus calamus);高綠量、光合作用旺盛、良好固碳釋氧能力的植物群落,如:南洋楹(Albizia falcataria) +鳳凰木(Delonin regia)+藍花楹(Jacaranda mimosifolia)—水石榕—雞蛋花+紅刺露兜(Pandanus utilis)—木芙蓉+小葉紫薇—金邊萬年麻(Furcraea selloa)+蜘蛛蘭,兼顧高綠量群落設計與植物形態協調搭配:同為豆科植物南洋楹和鳳凰木或葉型與豆科植物相近的藍花楹營造出細致的上層喬木綠色空間,第二層中型葉的水石榕葉型與上層小型葉喬木協調,過渡到下層葉型較大的雞蛋花等植物。
2.1.2深圳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
深圳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景觀設計融入水土科學、水土文化內涵,著重選擇了具有涵養水源、固堤護土、改良土壤、凈化水體、凈化空氣、生物防火等生態功能的植物。其中,木華園保留原有降溫增濕功能較強的荔枝為群落上層喬木,選用了半紅樹林植物銀葉樹為次層喬木,中下層搭配其他色葉、開花灌木,群落結構為:荔枝(Litchi chinensis)—銀葉樹(Heritiera littoralis)—花葉垂榕(Ficus benjamina 'Variegata' )+煙火樹+肖黃櫨(Euphorbia cotinifolia)—狗牙花(Ervatamia divaricata)+龍船花(Ixora chinensis)—馬尼拉草(Zoysia matrella),(圖4)。金哲園運用各類竹子及具有吸收建筑室內甲醛作用的吊蘭,營造高濃度負氧離子環境,群落結構為: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散尾葵—蔥蘭(Zephyranthes candida)+吊蘭(Chlorophytum comosum)。水清園亦運用青皮竹,配置降溫增濕、釋氧固碳能力均強的夾竹桃、軟枝黃蟬、蜘蛛蘭,營造負離子濃度高的怡人環境,群落結構為:青皮竹—水石榕—夾竹桃+棕竹(Rhapis excels)+琴葉珊瑚(Jatropha integerrima)—巴西野牡丹(Tibouchina semidecandra)+軟枝黃蟬+蜘蛛蘭—梭魚草(Pontederia cordata)+鳶尾(Iris tectorum)+再力花 +花葉蘆竹(Arundo donax var.versicolor) +香蒲。
2.2居住區項目——以萬科棠樾項目為例
萬科棠樾是東莞高檔別墅區,其植物景觀設計不但考慮視覺觀賞效果,同時更注重植物群落生態效益,尤其是與周圍山體植物群落的融合與呼應。樹種選擇以嶺南地區地帶性樹種為主,綜合考慮所選樹種的美學價值與生態功能(圖5)。選擇了固碳(CO2)釋氧、降溫增濕能力強、具芳香氣味的樹種,如香樟、芒果、桂花、扶桑、蒲葵、散尾葵等,以及吸收甲醛能力較強的龜背竹、冷水花(Pilea cadierei)等。在住區環境生態建設中,利用保健植物進行綠化,對人的生理心理產生積極作用。如:會所門前對植的雞蛋花、庭院的對景樹羅漢松、別墅區的行道樹香樟等均為保健樹種。此外形態對比、以青竹為主體高濃度負氧離子、素雅色彩利于身心放松、以色葉植物和花灌木強調亮麗色彩、良好固碳釋氧能力的各類植物群落均得以運用。
2.3城市道路景觀項目——以深圳龍崗區黃閣路為例
黃閣路長4.5km,處于龍崗區的生態綠廊中,道路中央綠化帶選用了自然生態植物組團間隔出現的布置形式。該道路設計主題為“陽光大道”,選擇黃花色系的植物如:臘腸樹(Cassia fistula)、黃花風鈴木(Tabebuia chrysantha)、翅莢槐(Cassia alata)、金鳳花(Caesalpinia pulcherrima)、黃龍船花(Ixora lutea)、金花生(Arachis duranensis)等突出主題特色。寬闊的中央綠化帶保留了原有景觀效果較佳的棕櫚科植物,加插黃花植物成組團式種植;中、低層次植物搭配,提高植物的綠量。應用植物群落的模式有:吸煙滯塵、凈化有害氣體的植物群落,如:桃花心木(Swietenia mahagoni)+臘腸樹—雞蛋花—金鳳花+雙莢槐—巴西野牡丹+龍吐珠(Clerodendrum thomsonae) +紅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nbrum)+軟枝黃蟬—春羽+蜘蛛蘭+蚌花(Rhoeo discolor);強調亮麗色彩的景觀植物群落,如:桃花心木+臘腸樹—雞蛋花—黃鐘花(Stenolobium stans)+金鳳花+雙莢槐(Cassia bicapularis)—花葉鵝掌柴(Schefflera odorata)+龍吐珠+黃金葉(Duranta repen ‘Dwarf Yellow’)+花葉良姜+棕竹—腎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蜘蛛蘭+蔥蘭+韭蘭(Zephyranthes grandiflora),(圖6);芳香保健的植物群落,如:白蘭—雞蛋花—四季桂(Osmanthus fragran‘Semperflo’)+非洲茉莉(Fagraea ceilanica)+車輪梅(Rhapniolepis indica)—雪花木(Breynia nivosa);光合作用旺盛、良好固碳釋氧能力的植物群落,如:南洋楹+桃花心木—白蘭+粉花山扁豆(Cassia nodosa)—小葉紫薇+四季桂+非洲茉莉+希美麗+車輪梅—紅花檵木+孔雀木(Dizygotheca clegantissima)—蜘蛛蘭+金花生。
3問題與思考
1)在實踐中深感已進行生態效益定量研究的南亞熱帶園林植物種類過少,對植物群落的整體效益定量研究也不足。應擴大研究范圍,對園林中常用的植物尤其大花喬木、花灌木進行量化研究,如鳳凰木、美麗異木棉(Ceiba insignis)、火焰木(Spathodea campanulata)、鐵刀木(Cassia siamea)、臘腸樹、大花紫薇等,并深化研究華南地區其他保健植物種類。在單株植物生態效益研究基礎上,對植物群落整體效益進行定量研究。
2)在成果應用過程中許多生態效益指標較好的植物無法應用到工程實踐當中,主要原因為園林苗圃無生產或生產量不足,或為林業小規格苗,達不到設計的景觀要求,如能散發有益于健康氣味的黃蘭(Michelia champaca)、山蒼子(Lltsea cubeba)、黃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豆梨(Pyrus calleryana)、觀光木(Tsoongioden odorum)、檸檬草(Melissa officinalis)、崗松(Baeckea frutescens)等。若加強苗圃生產的科學管理,大力發展生態效益高的園林植物生產培育,可為科學研究落實到工程實踐上提供條件。
3)一些生態指標較好的植物如姜花、異葉南洋杉(Araucaria heterophylla)[3]因地域文化避忌,園林上較少運用,如芳香的姜花,姜與廣東話的“僵”諧音,茉莉(Jasminum sambac)引申到“沒利——沒用,無益”;綠量大的吊瓜樹(Kigelia Africana)中的“瓜”在廣東話里是“死”的意思,紅桑也因與“喪”音同也日漸少用;松柏類植物或及形似的植物如,異葉南洋杉,又或白花植物,讓人引起墓地陵園等不吉利的聯想等等,這一類植物可避免在居住區運用,但可有選擇性地用于公園、公共休閑綠地中。
4)一些生態指標較好但對人體有不良影響的植物,應避免布置在人們停留聚集的地方,如木棉,雖然降溫增濕的效果顯著,但呼吸系統過敏癥的人對其果絮過敏,因此在居住區、辦公環境、校園應用時避免大面積群植。又如夾竹桃,各方面指標都很理想,因汁液有毒,可運用于遠觀區域,如:人們無法接近的水岸邊、與人隔離的道路綠化及其它綠地,則可收到較佳效果。
5)城市植物景觀的設計應因地制宜,根據本身的定位、功能、空間等要求綜合進行,不應片面追求生態效益作無意義植物堆砌。
4 結語
城市綠化是改善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手段,高功效園林植物篩選及綠化配置技術的研究為植物配置選擇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使對人類有益的園林植物在園林中得到運用。高功效的植物景觀建設對于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基于華南地區人居環境適用的高功效觀賞植物篩選及高功效綠化配置技術研究的工程實踐,對今后植物景觀設計與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題圖:
圖1:以棕櫚科植物為主景,色彩亮麗的南國特色植物群落
圖2:兼顧色彩與康體芳香功能的植物群落
圖3:固碳釋氧能力較強兼抑菌康體的植物群落
圖4:具有涵養水源、固堤護土、改良土壤、凈化水體、凈化空氣等生態功能的植物群落
圖5:兼顧美學與生態價值的植物群落
圖6:高綠量的兼顧景觀主題的植物群落
注:所有圖片均由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提供
參考文獻:
[1]陳自信,蘇雪痕,劉少宗,等.北京城市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研究[J].中國園林,1998:1-6.
[2]任全進,于金平等 江蘇藥用保健地被植物及其在園林綠地中的應用[J].中國園林,2009(7):25.
[3]王忠君.福州植物園綠量與固碳釋氧效益研究[J].中國園林,2010(12):3-4.
作者簡介:
肖潔舒/1966年生/女/廣東人/園林高級工程師/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植物造景總監(深圳 518038)
徐艷/1979年生/女/江西人/博士/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景觀與生態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深圳 518038)
王予婧/1985年生/女/湖南人/碩士/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景觀與生態規劃研究中心助理工程師(深圳 518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