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個全程參與了東西段建設,一晃眼不知不覺扎在項目11年的資深主創設計師、北林苑主創團隊的代表王濤,在西段即將建成開放之際,首次向我們揭秘了深圳灣濱海休閑帶西段不為人知的設計施工歷程。
Q1:
啟動西段項目規劃建設時主要有哪些挑戰?
A1:
場地不確定
征地與物業產權復雜
地形復雜
僅6.6公里的西段濱海休閑帶涉及企業、邊防部隊、海關、周邊社區的用地、用海等需求和一系列歷史遺留問題。為此,設計團隊在南山區委區政府、南山區城管局、招商地產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廣泛調研、多方溝通、積極協調,在保證濱海休閑帶公益性最大化的基礎上圓滿解決了各方的利益訴求,有效推進了工程建設。

Q2:
在用地方面,西段場地相比東段更局促,設計團隊如何在有限的帶狀空間里實現人性化的交通分離?
A2:
人車分離
+
靜態休閑停留空間
我們在方案設計時花費了很多時間來推敲如何在局促空間里合理組織自行車道、人行道、慢跑道、邊防巡邏道等不同交通流線。最后我們采用的是人車分流和靜態休閑停留空間相輔相成、高效共融的方式,通過設計確保步道、自行車道、巡邏道的全線分離,實現對現狀狹窄線性空間的高效利用。

Q3:
如何應對濱海場地特殊自然條件對設計施工的挑戰?
A3:
1. 多年的填海造地改變了深圳灣的原始岸線的形態、位置與地質構造。設計通過引入“景觀微丘”,用綠色起伏的綠地形態軟化僵直岸線的同時豐富空間感受,形成人性化、多功能的使用空間,提供不同高度的觀景、休閑場所,重塑“山-海-灣-城”連接,喚起游人對場地原本依山傍海的記憶。

1. 在材料的使用上充分考慮到海邊鹽堿腐蝕性,選用石材等耐久材料,金屬材料則采取防腐防銹工藝及熱鍍鋅鋼材、不銹鋼、耐候鋼等防銹材料。

1. 深圳灣西段在綠化特色上延續了東段的熱帶濱海風情,東段多為生態復式種植,而西段受綠化空間局促的限制,綠地被人行車行交通劃分為較窄的條帶形,從配置形式和營造效果上通過上層繁密、中層舒朗、下層簡約的手法營造整體統一、局部變化的條帶狀植物震撼場景,主要表現在觀花林帶及觀賞草帶的應用上。

Q4:
南山蛇口有其獨特的地域歷史和文化,在設計中如何融入人文元素?
A4:
蛇口歷史岸線在多年填海后成為了被隱藏的腹地,城市生活與濱??臻g被阻斷。設計通過內陸向濱水延伸的廊道輸送精彩的城市養分,并通過蛇口山望海之窗、燈塔紀念臺地、碼頭公園等景點的設計和塑造加強城市與濱水區連結,體現南山蛇口的人文血液基因。

Q5:
如何與時間賽跑,在緊張的施工周期內打磨精品?

A5:
深圳灣濱海休閑帶(西段)工程的工期緊、標準高、難度大,現場條件極為復雜,為保證項目保質保量按時完成,北林苑項目團隊設計師堅守工地現場實地調整圖紙和解決施工問題:圖紙與現場不符的地方,馬上調整解決;施工現場及時答疑并做示范段說明;施工現場嚴格把控,對燈具、坐凳、鋪裝、材料、綠化等細節問題都一一細細打磨,追求完美。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灣濱海休閑帶西段整體岸線打造力求形態流暢,絕不能有任何的折角,不均勻沉降也須控制在極小的范圍。此外,弧線的鋪裝排列對縫要精致美觀,這些都對景觀的精細化程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在現場一塊一塊的打磨,一段一段的處理,通過嚴謹細膩的施工,將誤差率降到最低,從而讓作品更接近完美。

版權聲明:本文圖文皆為原創,文中所有圖片版權歸北林苑所有,未經許可,不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