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楓
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院長、總景園師、高級工程師
個人簡介
1997年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自畢業以來,一直從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專業工作,致力于城市公園規劃設計、動物園規劃設計、濱水空間規劃設計、道路景觀設計等方向,在行業內具有一定影響力。參與設計了多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大型項目,是《動物園設計規范》的主編之一,曾主持或參與的項目共獲得八十多項國際、國內園林設計獎。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多次代表北林苑參加對外的專業交流、會議出席、專家評審等活動,助力推動行業的積極健康發展。擔任了多個社會團體職務、獲得過多項榮譽,包括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園林和景觀設計分會副會長、中國公園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城市規劃協會理事、深圳市勘察設計協會副會長、深圳市城市規劃學會副會長、深圳市風景園林協會常務理事等。
1. 恭喜您獲得“2019年廣東省十佳青年風景園林師”榮譽稱號,作為青年風景園林師領軍者,您一直以來對設計的追求是什么?在每一個項目中您覺得如何表達自己的理念才好?
作為科學性與藝術性交融的綜合學科,風景園林從傳統造園發展演變為現代多專業融合的規劃設計行業,其專業內涵隨著城鄉環境、土地問題的出現在不斷地豐富與拓展。風景園林師在面對各種尺度的項目時需要具備生物學、建筑學、工程學、美學等專業知識以及文學修養。二十多年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實踐讓我更尋求一種直覺與理性平衡的工作方法,通過對項目的理解、分析、評估、判斷,精準地定義各方需求,以清晰正確的邏輯關系來制定整體設計策略,并根據場地特質與地域文化對設計元素適當加以藝術化表達。設計創意看似源于靈感迸發、妙手偶得,實際是形象思維與邏輯推導的結合。繪畫創作講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園林景觀設計也是如此。“造化”雖原指自然,但順應現代設計發展還可包含跨專業、跨領域的知識融合,通過設計師內心的情思與構設轉化為“師法自然”的藝術美,從而升華為情景交融、觸景生情的心靈共鳴,傳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
2. 您從業二十多年主持并參與過很多項目,獲得了眾多榮譽及獎項,您既是優秀的設計師又是公司的管理者,哪種狀態讓您覺得更有挑戰性?是作為管理者能帶來更大的成就感,還是作為設計師,完成一個出色的設計作品能帶來更大的成就感?您又是如何平衡您的雙重身份?
從設計師到管理者的身份轉變體現在三方面的轉變:
第一是工作能力的轉變,由原來的業務能力轉變為管理能力,這是所有從技術崗位步入管理崗位的設計師所要面臨的挑戰;
第二是職責上的轉變,由原來的做好設計轉變為發起工作、提出要求、分配任務、過程決策;
第三是控制方式的轉變,由原來的直接控制轉變為間接控制,從自己上手轉向培養團隊完成目標;
第四是評價方式的轉變,由原來的個人績效轉變為組織績效的評價;
第五是觀念的轉變,由原來的個人觀轉變為全局觀,凡事要站在全院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設計師的成就感來源于做出好的項目,管理者的成就感更多來自團隊獲得的成功。如果團隊項目中標或獲獎,我會由衷地欣慰。培養下屬、成就別人是管理者最大的價值所在。
作為管理者,更多是充分運用自己的經驗、知識、資源去影響設計、管理設計。
3. 您覺得在當下城市發展由增量走向存量的語境下,此時景觀規劃設計存在什么新的機遇或是回應的策略?
作為三大人居環境學科之一,風景園林一直伴隨時代的發展在不斷地豐富內涵與外延擴展。高速發展的城市如何為人民創造宜居宜業宜游的人居環境是風景園林學科面臨的時代挑戰。在城市發展之路上遇到的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社會問題為風景園林師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去研究城市、改變城市。從“生態園林城市”到“海綿城市”、”公園城市”,從“綠道”到“綠色基礎設施”、“碧道”, 這些都是城市土地從增量轉向存量的發展背景下對創造美好人居環境做出的思考與舉措,也與風景園林息息相關。新時代帶給我們行業發展新的機遇。踐行生態文明理念,致力于生態文明建設,風景園林是實現美麗中國夢的重要途徑。
4. 我了解到今年有很多年輕的畢業生和設計師加入北林苑這個大家庭,您對正在成長的青年風景園林設計師期望是什么?
心——風景園林學科是解決人與環境、社會問題的學科,觀照自我和世界,保持良好的心境,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問題。
意——樹立責任意識、合作意識、擔當意識。
行——高效、堅決的執行力
修——提高自我學習能力,修煉內功,掌握度(duo)與度(du),認真對待每一個項目,儲備知識技能。